close

 

前幾天看到某媒體刊登了一篇談資歷查核的文章,激發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動力。

 

為什麼要做資歷查核?先說個故事。某A公司花了很大的力氣找來一位M先生面談,這人有一個漂亮的履歷(perfect resume),名校畢業,工作資歷很優,曾經在S公司(T集團下的子公司)擔任要職,面談時的表現也很棒,每個面試官都對他印象深刻,但是總覺得有甚麼地方怪怪的,某些地方總是交代得不夠清楚。

 

但是基於人才難尋,又擔心被其他公司搶走,於是A公司很快的就發出offer letter,並邀請M擔任主管職務。在M到職幾天之後,總經理遇到某位朋友J先生,談話中發現和新主管都來自同一家公司,趁機就自我吹捧了一番。由於同時期都在那家公司工作,而且在短時間內先後加入,算是“同梯”的,還擔任過要職,應該要認得的,但J先生怎麼就想不起這號人物。

 

由於J的老長官還在S公司服務,於是向老長官打聽這位M先生。沒想到連老長官也不認識這位M,於是請人資部查一查,人資部查詢後回報,系統裡根本沒有這位M先生,也沒有類似背景或稱呼的人加入。於是J委婉的告訴總經理,可能M改過名字,所以不認識也找不到這號人物。

 

總經理發覺不對勁,就要求人資部打電話到M過去曾工作過的公司一一查證,才發現履歷上所寫的資歷不是捏造、就是時間不對。總經理當場打電話,要求M到辦公室說明查證結果與履歷不符的原因。M自知東窗事發,於是收拾物品,就悄悄的溜了。

 

故事說完!這是真實的事件,我改了一些,再加上其他公司發生的案例綜合一下。聽起來很戲劇,但真實世界中的確都在發生。倘若在M報到前就做了資歷查核,這個故事就不會發生,但也因為這個案例,讓A公司在面談時更仔細的去做查核。

 

資歷查核(Reference Check),也有人叫他背景調查或徵信調查,不過我習慣叫他"資歷查核"。這是進入到招募程序後期,企業對候選人(Candidates/Applicants)所進行的程序,大多是針對極有機會入選的候選人所進行的查證。

 

資歷查核的目的是透過這樣的查證,確認他在履歷表中及面談時所描述的事、所說的話是否真實,同時確認他是否曾在那家公司工作過。但有許多的企業,大多只做到向人資部查證是否曾有這位員工,以及年資、職稱是否正確。

 

若僅做到這些,其實作用不大,甚至有些公司是在人員報到之後才進行查證。這時候做查證的意義更小;不過在這時候發現人選有問題,至少還可以在短時間內把人處理掉,不要等道出問題了再來檢討,就來不及了。但若能在人員報到前就進行資歷查核,則根本就沒有處理的問題。

 

接下來分幾個面向來談資歷查核:

1.哪些職位需要查核

一般來說,會根據職位的重要性來做區分,越重要或職位越高的越需要做查核,甚至要求一個以上的資歷查核。例如:財會人員、研發人員、中高階主管就有必要,但對作業員做資歷查核意義就不甚大。我過去的公司是所有財會人員都需要有一個資歷查核,而高階主管(協理、副總)則被要求三個資歷查核,這部分要根據公司的需求來調整。

 

2.資歷查核的時間

這要分二個方向來談,一是要在甚麼時候查核候選人,另一個是何時打電話給徵詢對象。先說甚麼時間來查核?既然要做資歷查核,就應該在新人報到前完成這個程序,才可以避免前面所說的問題。

 

其次,什麼時間去徵詢比較適合?由於徵詢的對象多為主管,上班時間不是在開會,即使可以談話,往往也是經常被打斷。根據個人經驗,上班前30分鐘會是比較適當的時間;通常是對方已經到公司,而正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,可以教不受干擾的慢慢談。至少還可以和他約比較適當的時間,也可以讓他有時間整理一下思緒。

 

3.應該向誰徵詢

常被徵詢的對象:

ž  過去的主管、同事

ž  現任的主管、同事

ž  人資部

ž  合作廠商

ž  老師

 

在面談時,我們會告知候選人,我們將會進行資歷查核,請他提供徵詢對象;除此之外,我們自己也會打聽哪些人更適合去徵詢,或是在徵詢時請對方推薦其他人選。掌握幾個原則:時間、位階、關係越近,徵詢結果越好、越真實。所以,現任主管比上一任主管好,主管比同仁好、同仁比廠商好。

 

此外,人資部並不是最好的徵詢對象,人資部僅能就年資、單位、職稱、薪資的部分進行確認,至於工作表現、人際關係的部分,人資部都無法回答,因此幫助不大;甚至某些公司的人資部會要求你先提供手中的資訊,同時只針對這部分回答,而且只回答是不是、對不對,如:到職日、職稱等,其他的一律不談(其實也無法談)

 

4.徵詢時該哪些問題

常問的問題:

ž  和候選人的關係

ž  合作(共事)期間

ž  離職原因

ž  與同仁之間的互動

ž  工作中的優良事蹟

ž  印象最深刻的事

ž  有沒有其他足以證明候選人能力的徵詢對象

ž  若有機會,是否願意再成為同事

 

最後二個問題常有同事討論,必要性在哪裡?首先,候選人所推薦的徵詢對象,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人(如第3點所說),或是談話中多有保留,因此可以直接請他推薦其他人選,或是自己再去搜尋其他適當的人選,多方蒐集資訊。

 

第二個問題是,倘若這位員工真如他們口中所說的這麼優秀,若有機會理當會再爭取成為同事。因此,當這個問題問出來的時候,對方的反應是立即且正面的,通常都是真的,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。也曾經遇過有人當場說不會,但是對方清楚的表明他的理由;一則是工作領域已經轉變,二則已轉往國外發展,除非我們的候選人也作同樣的轉換,否則難有機會再配合。至於是否接受這種說法,每個人判斷不同,這邊就不多說明。

 

5.注意事項

ž  應該由面試官負責徵詢,至少也要是在面試的現場中,他知道候選人在面談中所說過的話、態度、表情、反應,不要丟給完全沒談過話的人。

ž  一開始就應該向徵詢對象說明來意,同時表示這個談話是保密的。(若他自己願意告訴候選人談話內容,則與我們無關;常常有候選人跑來告訴我,徵詢對象告訴他和我之間的對話)

ž  介紹自己及公司,同時說明候選人應徵的職務及工作內容,一則讓徵詢對象知道候選人所要擔任的工作,也可以讓對方幫我們評估一下候選人的適任程度,但最後的決定權依然在我們的手中。過去曾經依據對方的建議調整了候選人的工作職掌,果真有很好的表現。

ž  若要向現任主管和同事徵詢時要注意,若沒有得到候選人的同意,請不要魯莽的就跑去徵詢。因為候選人可能尚未提出辭呈,這樣的徵詢反而讓他待不下去。

ž  如同面談時一樣,徵詢過程中請讓對方多說,另針對想多了解或是不順暢(不對勁)的地方再多問問。

ž  談話中對方有不經意的停頓、陷入長考或支吾的地方,要特別注意,一定要追問下去或是更深入的探究。

 

有人會擔心,徵詢對象都是候選人推薦的,他們一定會套招,只會說好話。事實上不用太擔心,一方面是有些人自我感覺良好,殊不知其他人對他的評價不若自己的想像;其次,我們徵詢的對象不會只有一個,而且不要相信只會說場面話的人,所以都還會再增加徵詢對象。再者,對方也不會知道我們會問甚麼問題,如何準備?還有,前面說過我們自己也可以去搜尋其他的徵詢對象,例如網路的搜尋,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。

 

倘若所有的人都被他打點過了,也都猜中我們想問甚麼問題,我只能說:我輸了。但截至目前為止,我還沒遇到過。

 

最後提醒各位,人才難尋,但千萬不要隨便看到一個就認定這個就是人選,或是太快就下決定,多方的評量、徵詢是有價值的,而且好的人才是值得我們等待的,以上提供大家參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ddah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